公告»

我们的节日·清明||鲁迅笔下的清明

人间四月,万物清明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,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可算是春天里的一个大日子。
1912年至1926年,鲁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职。其间,清明节照例放假,若恰逢星期天,还补假调休。孤身客居的清明节,鲁迅有时写写信,访访友,或逛逛小市。

北方气候干燥,清明节也少雨,南方则不一样。1934年春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说:“上海多雨,所谓‘清明时节雨纷纷’也。”

《药》

1919年清明节过后不久,鲁迅创作了小说《药》,小说中就有关于清明节的场景联想。

“这一年的清明,分外寒冷;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。天明未久,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,排出四碟菜,一碗饭,哭了一场。化过纸,呆呆的坐在地上……”

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两位老妈妈,在清明节给儿子上坟,这本身就是一出人生悲剧;但作者意不在扫墓,而在于借清明节上坟的冷落、凄凉、阴森,写出坟场特有的愁惨和鬼气,又进一步来揭露国民的愚昧、不觉悟。

“药”本身就发人深省,什么是“药”?作者借清明华大妈给儿子上坟来巧妙地告诉读者:小栓终究还是死了,尽管吃了“药”——人血馒头,但它到底不是拯救小栓的灵丹妙药。

《呐喊》

 

一代文豪为时代呐喊、渴望自由与光明的战歌

《呐喊》是鲁迅久富盛名的小说集,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和扛鼎之作,包括其代表性文章《狂人日记》《孔乙己》《药》《阿Q正传》《故乡》《社戏》等。
这部短篇集诞生于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,这部作品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,更是鲁迅对封建旧礼教、旧思想开战的有力宣言。

《清明时节》

 

 

几千年来,清明节被中国传统文化贴上了若干习俗的标签,而其中最显著的一张标签莫过于“扫墓”。

“清明时节,是扫墓的时节”,1934年清明时节,鲁迅在杂感《清明时节》里开门见山地写道。当年,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要求在清明节入关祭扫清代皇帝的坟墓,激起公愤。

当时,国民党大员戴季陶与西安各界要人在陕祭扫周文王、汉武帝等陵墓,“民众参观者人山人海,道为之塞”。

他们以扫墓祭祖为幌子玩政治手腕,“真好像上坟可以亡国,也可以救国似的。”在国家危难之际,采取愚民手段粉饰太平,这不过是为了遮住马脚而披上一层麒麟皮而已。

花边文学

 

一本书读懂鲁迅杂文的嬉笑怒骂

《花边文学》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,收录了鲁迅在1934年所写的杂文六十一篇。“花边文学”本来是别人攻击鲁迅文章用的词,鲁迅就用它为集子命名。

鲁迅在序言中写道:因为“我的常常写些短评”,便有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,换掉姓名将这一名称“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。那立意非常巧妙:一、因为这类短评,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往往围绕一圈花边以示重要,使我的战友看得头疼;二、因为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,以见我的这些文章是为了稿费,其实并无足取。”

清明时节,透过百年风雨遥望远去的大师,鲁迅的背影依然冷峻。

今天我们仍读鲁迅的原因也许在此:“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;于无所希望中得救……”

 

 

 

2023年7月4日 05:50